郭其鵬和他的作品
郭其鵬的雕塑作品
認識一位藝術家,應該先從他的作品開始。走進位于青山區興勝鎮東達溝村的東達山藝術區,遠遠就看見村口的人像雕塑:40年前的衣著風格、手捧毛主席語錄,臉上是慷慨激昂的笑容。雕像的作者郭其鵬說,這是一代鄉村人的記憶,放在村口,給歷史一個溫暖的回眸。
走進藝術區,“白鹿”“飛天豬”等藝術佳品,在不經意間“點亮”了整個藝術區的氛圍。
藏在“山溝里”的藝術家
卷發飄逸,思維敏捷,冷靜且不茍言笑,只有說起創作時才滔滔不絕……郭其鵬,一個典型的藝術家。但對于稱謂,他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人們能不能從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鳴。
包頭市著名畫家楊森茂這樣評價郭其鵬:“包頭這塊土地上,曾走出眾多的知名藝術家,郭其鵬是新生代中最有影響的一位。”
其實,說起回歸家鄉,郭其鵬曾經有很多無奈。2013年,父親生病,作為家中長子的郭其鵬選擇放棄在京20年的積累,回到故鄉照顧父親。悉心的照料沒能挽留住父親離去的腳步,看著頭發花白的母親,他反復思考后,決定留下來,在包頭開創自己的藝術事業。
離鄉多年一朝歸來,為故鄉創作的心愿照進現實。為全面展現藝術作品,郭其鵬需要一個創作平臺,他跑遍包頭,最終和其他三位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選定了大青山腳下的東達溝村。
在東達山藝術區,郭其鵬的藝術作品已經成為這里的標志,很多人因為這些雕塑而迷戀這里,更多的人則不敢相信,在這么個“窮鄉僻壤”,竟然有這么多可以驚艷世界的藝術品。“東達山藝術區不僅是包頭唯一,也是內蒙古唯一的,希望越來越多的藝術門類能夠融入其中,共同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屬于藝術家的天地。”站在村口的雕塑旁,郭其鵬的眼里滿是憧憬。
少年宮里“偷師”的孩子
在中國雕塑界,了解郭其鵬的人都知道,這個地道的包頭漢子,完全是為藝術而生。如今的藝術成就,是他積累了40多年釋放出的精神財富。
很小的時候,郭其鵬看三姥爺畫“炕圍”,回家后,他就能憑借記憶畫出小雞小鴨,雖然不過是小孩涂鴉,卻畫得有模有樣。母親重視孩子們的愛好,從不反對兒子在墻上涂涂畫畫。
兒時,郭其鵬最愛去的地方是少年宮,偷偷貼在美術班的門邊,老師教里面的孩子畫,他就在外面自己畫。終于有一天,老師把他叫進教室,并把他的作品展示給班上的學生,大聲說,“你們看看,他站在外面都不比你們坐在里面畫得差。”那天,老師問他想不想來學畫,并主動給他填了報名表。“那時的少年宮,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老師選學生很嚴格,名額也很少,而我是老師的破例。”說起這段往事,郭其鵬滿臉驕傲。
郭其鵬母親的姑姑韓梅芬是劉海粟的學生、潘玉良的師妹。初二那年,母親帶著他到呼市的姑姑家請教。油畫水平極高的韓梅芬是家族的驕傲,很多后輩都希望得到她的指點,但韓梅芬極其嚴肅,資質一般的孩子她概不接受。看過郭其鵬的畫之后,她居然將他留在家里傳授技藝。“姑姥姥極其嚴厲,畫畫不允許有一點敗筆,也正是因為她的嚴厲,才有了我的認真。”高考那年,郭其鵬的作品在2000多考生中脫穎而出。
那天,姑姥姥笑了,給他整理衣領時說:“好好畫,你是這塊料。”
為追逐夢想“不務正業”
喜歡雕塑,從剛剛接觸素描時就開始了。“素描課,我更喜歡研究石膏像,大衛、思想者、維納斯、海盜等,雖然是教具,但都是西方雕塑大師的作品。我就想,自己能不能也做一些類似的東西呢?”郭其鵬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是黃河泥摻著棉絮做成的人像。
這樣不經意的創作,卻暴露了郭其鵬內心的深愛。大學期間,他雖然學的是油畫專業,但畢業時,卻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將雕塑作為畢業設計交了上去。
畢業后,郭其鵬被分配到東河區一所中學當美術老師,那時他只有21歲。
因為專業水平高人一籌,上班第二年他便應邀給不少大中專學校代課。有趣的是,他的學生中很多人年紀都比他大,大家卻非常喜歡這個有個性的小老師。那幾年,教學時間多,創作時間少,郭其鵬總感覺自己與夢想的距離越來越遠。1994年,他毅然放棄已經小有成績的事業,前往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雕塑。
學習兩年后,郭其鵬返回包頭工作。又過了兩年,他再次赴京,專業從事雕塑制作、學習、創作,“我給自己明確定位:不為掙錢,只為藝術。那時,給雕塑家做助手,人家原創,我們制作,大型雕塑要上幾米、十幾米高的腳手架上制作,工作特別辛苦,收入還少。住地下室,吃方便面,但有人邀請做裝修別墅之類的活兒時,還是咬牙拒絕。只為目標努力。”
作品受國內外藏家追捧
非典期間,郭其鵬因沒有活干而停下來思索人生,并決定進一步學習。之后不久,他以青年雕塑家的身份進入中央美院雕塑系助教研究生班學習人體雕塑。
“這兩年,在我創作的道路上是至關重要的兩年。在中央美院,我取得了巨大進步。2005年,作品‘朝圣’獲中央美院第三屆‘學院之光’優秀作品獎,還有20件作品入選中央美院雕塑系通道畫廊聯展。老師的指點和同學們的創作,為我打開了藝術之窗。”此后,郭其鵬的創作引起了多方關注。
他的代表作“童子軍系列”2007年入選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著名美術評論家殷雙喜為他撰文評論,2008年,隨著經濟發展,藝術品在京滬等地的前景日益廣闊,郭其鵬與北京798藝術區、上海莫干山藝術區簽約,他富有現代感的原創作品深受歡迎,僅一年時間,他的200件作品就售出一百多萬元。其中高達3米的大型作品《遠方》被一名美國藏家出價30萬元購得。
雖然衡量藝術品的指標并非是價格的高低,但作品的售出的確給郭其鵬帶來了更大的信心。
作為一位年青藝術家,既有堅實的專業根基,又有勤奮的創作能力和不斷豐厚的學術素養,加之開闊的視野,使郭其鵬的雕塑創作備受國內外人士的關注。他的多件雕塑作品為美國、法國、英國、香港等藏家收藏。
2011年中國國際石雕藝術節,郭其鵬的作品與國內外頂級雕塑家作品同時展出并獲優秀獎。此后,他先后到美國、法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等雕塑藝術盛行的國家交流學習。“從學畫畫開始到學習雕塑,我的老師真的是數不勝數,僅直接教過我的就有二十幾位,可以說中華文化的滋養,歐美文明的吸收,使我在雕塑創作的路上日趨穩健。”郭其鵬用學到的文化,凝煉出一件件藝術佳作,也為自己的夢想加上了一個個輝煌注腳。
記者 趙永峰 攝影報道